以法助民,她10年办理法援案700余件
本报记者钱丽君通讯员张佳淞
她是一名律师,温暖的笑容、认真的态度、过硬的专业能力,使她成为区法律援助中心广受群众欢迎的明星员工;她是一名“法援人”,给处在困境泥淖中的案件当事人一缕阳光、一股力量。她是江苏清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周红梅,最近获评2020年度“江苏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昨日,记者来到事务所,在采访中了解她的法援故事。
2011年,怀揣梦想的周红梅开启了她的律师生涯。执业第二年,她便加入了海门法律援助的队伍,成为法律援助中心的值班律师。说起10年来接受的法援案件,周红梅如数家珍,对她来说,有感动,有愤慨,有同情,也有无奈。但每次接手一个案件,她都会把这些情绪放到一边,用法律准绳帮助弱势群体,彰显司法公正。
周某与前夫育有孩童一名,协议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林某某答应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然而,林某某一直没有履行应尽的抚养义务,周某因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无法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生活较为拮据。无奈之下,周某来到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在接到这个援助案后,周红梅积极为她服务,通过起诉林某某维护周某和她孩子应有的权益。在起诉阶段,周红梅仔细全面收集证据,尽心尽力为她提供法律咨询与心理疏导,使周某不仅有了生活保障,也对生活重新燃起了信心。“感谢律师为我的事情尽心尽力,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帮我完成了起诉。现在,我拿到了法院的判决书,孩子的抚养费终于有了着落。”接受法律援助的周某对帮助她的周红梅至今仍心存感激。
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类型化现象比较明显。在刑事案件中,周红梅经常面临尚未成年的援助对象,他们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来自单亲家庭,正值叛逆期,对于说教式的谈心比较反感。为提高沟通与教育效果,周红梅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的行为思维模式,成功通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她不仅在刑事案件中帮助受援人,还与检察院结成对未成年人的联合帮扶小组,利用所学,帮助未成年人看清生活的道路,接受家人的监管,迷途知返,重新扬帆起航。
自工作以来,周红梅先后被评为“优秀调解员”“先进个人”“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十佳服务标兵”等。回首10年的职业生涯,她始终保持初心,行侠仗义,提供法律咨询近20000人次,义务代书文书100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00余件。她说,比起“法律人”,自己更喜欢“法援人”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