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布洲->文化

“一城三镇”风姿

——追寻先贤张謇巨人般的足迹


作者:黄正平发表于:2021-02-23来源:海门日报

题记: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南通视察调研。在南通视察调研中,习总书记高度肯定南通市长江保护取得的成绩,热情又深切地勉励我们在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继续奋发有为,站在全国前列;高度肯定了张謇企业家精神,热情又深切地勉励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謇,进一步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中国来说非同寻常的近代社会,张謇积极探索前进,终于成为企业家的先锋,也使南通成为现代化的先驱地,胡适赞赏的“开路先锋”成为转换时期新旧交织的典型人物。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感悟张謇伟大的人生。

百年以后,当我们走在南通的一城三镇,你依然可以看到一个巨人,如影相随,他就是张謇。

是他,造设了这座城市的近代辉煌。

枢机一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通扬河畔的唐家闸,原本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地方,因为1899年大生纱厂在这里机响纱出而从此名扬了中外。

大生纱厂钟楼的钟声持续地响了100多年,它告诉你它实际的年龄。曾经这里的机器是英国、日本生产的,而工人有的来自邻近的上海,有的就是附近的农民,还有欧洲邀请来的工程师驻厂指导,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外融合空间。

曾经的张謇,一定是常常站在通扬运河畔,眼望流逝的河水,感叹办厂的艰难与不易。可是,当他看到唐闸公园里青年男女正在拍摄婚纱照,他又兴奋得欢呼起来:南通人也过上了现代的生活。

唐家闸,是张謇实业的肇始之地,筹划起步的44个月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钟楼可以见证,钟声对他既是一天的开始,也是时刻的激励。

运河的流水,通向海安、扬州,也通向长江之畔的天生港。

当年天生港汽笛声声,船只东来西往。朝阳里、夕阳下,张謇迎来了梅兰芳,送走欧阳予倩;在这里,他迎来了美国的杜威博士,送走了日本的内山完造。

他从这里去往上海,去往祖国各地,还去往异国他乡日本考察,一去就是两个多月。

然而,1894年获得恩科状元从京城返回通城,从官场转而再战商场,这里就经常出现他奔波不停的忙碌身影。

天生港码头、十六铺码头,连接的是南通、上海两地的交通,更是张謇走向全国、联通世界的舞台。靠江靠海靠上海,这是南通的战略区位,上海是商战要冲,搞活南通经济必然要走到上海去一博。其时,南通与上海没有跨江大桥,然而张謇用自己的日行夜走搭起了通向上海之桥。以至于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鲍威尔先生说,上海到南通需要近十个小时,然而那里是“世界的天堂”。正是从天生港回到上海的鲍氏才发出了如斯感慨。

建了马路,从这里有客车回城。

城区濠河沿岸,到处都有张謇留下的企事业。

假若你从濠南别业东南相望,便是他亲自先后营建的南通博物苑中、南、北馆,图书馆也坐落在附近。往西是他经常接待客人的有斐饭店,西侧便是一大片水域,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散落在城之西南,中公园西侧是当年美仑美奂的南通俱乐部,可惜本世纪初被拆除了。北公园折向东,便是沈寿主持的绣织局,分局设到了大都市纽约第五大道,现在这里耸立着沈寿的塑像。向东的濠河边,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上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那是2003年4月1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张謇画传》所题。因树斋再向东,就是张謇晚年居住的平房群落濠阳小筑。

张謇平时节衣简食、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迥异。晚年,他移居到濠阳小筑,一个“小”字窥探出张謇为人低调的心致。在这倚河而建的小筑里,古稀之年的张謇还操劳着地方自治的大事。

日月星辰,沧桑巨变,他心里是宽慰的,毕竟在南通的数十个企事业是具体可感的,它留在了南通,留给了家乡。平静的内心,时不时会激起老年人的涟漪,映照在清澈不绝的千年古城河里。

再向东,当年是翰墨林印书局,然后是他主要的得力助手、三哥张詧的别墅濠南别业。

河南河北,兄弟俩的居所隔河相望,一草一木,一屋一室,诉说着张謇与兄在南通谋略、做事,读书、思考的身影。

从城区向南,万里长江边就是狼山镇,五座山一字儿排开,马鞍山山顶有张謇吩咐所筑的虞楼。楼成之后,张謇多次在这里伫足向南眺望,与恩师在京城参政的往事历历在目。

可以想见,张謇也会时常登顶狼山、极目远望,江水依依、滚滚向东多少诗篇在他心里构思、写就。

江山在他心中,家乡在他心中,“士负国家自责须自乡里始”,回到家乡的张謇转战实业,或许就是在山顶上一次次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决心和信心。敢为天下先,勇争天下强,狼山正是他的筋骨。当他下山之时,脚步顿时又轻快了起来。

一城三镇,1895年张謇在南通这样的布局和架构,比英国霍华德先生提出的“田园城市”还早。2002年7月,吴良镛院士到访南通,走遍大街小巷,断言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其理念之新、起始之早、功能之全、实践意义之强,乃张謇全面建设和经营的近代城市典范。其时的南通,工交金融系统、文教卫体系统、社会保障(慈善)系统一应俱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举国领先。

19世纪末,偏居江海一隅的南通州,成就了张謇的伟业,张謇用所有心血引领了这座城市的近代化潮流。

张謇的足迹,岂止在南通的“一城三镇”。如果你继续东南行,可以在启东见到张謇当年建的“挡浪墙”。海在他心里是一个方向,他在12岁就曾在“人骑白马门前去”接续“我踏金鳌海上来”。这里现在已经是遗址公园。长江水涛涛东去,当年水患无穷。1926年夏,已有不适的张謇仍冒着酷暑领着工程师去到江边察看江堤,回家后病情加重。

江海之大,土地所成。前方的江与海,是张謇走向四面四方的通道,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宿命。

我们再一次把视线打开。从启东吕四港到灌云陈家港,700多里南黄海岸线上,张謇以盛江纳海的雄心韬略,发动了废灶兴垦的大规模生产运动,造福数百万人,二十多个城镇在垦区一座座一个个兴盛起来。

张謇的脚步是匆忙的,远及祖国土地,在扬州、淮安,在苏州、南京,在上海、杭州,在京城、天津,早期的游幕人生,一生的游学不息,不断学习、思考,持续写作、讲演,变“我说”为“我干”,千方百计寻求救国富民的实践之路,远远超过在家乡南通的所言所行。

当今天我们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回首南通一百年历程发现,1840年以后180年的近代史上,有一个人一直躬身耕耘在现代化之路上,在家乡南通用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并行的卓越成就,告诉世人坐而化道不如起而行之。

算来,他去世也已九十五年,可是,人们对他的缅怀没有停止,却更加感恩他给南通、给中国留下的巨笔精神财富。于是,家乡的后学晚辈,在新岁到来之时追寻当年他的足迹,用特别的敬礼,想念他、赞美他,学习他、仿效他。时光匆匆,脚步依依。当年张謇的脚步依稀,却能听到铿锵,他的企事业里凝结了所有的汗水和智慧。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南通却是日与月的新天。

寻寻觅觅,我们寻找到了他留下的物质遗存,更能深深感受到的是他的心灵、意志、精神、眼光。南通,他曾经留下巨人般的天空,在历史的隧道里,依然光亮着当代、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追寻张謇走过的路,我们再一次感受他无穷的生命力。我们记得他说过的道理,如果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不与草木同腐而与草木同生。

那正是张謇实实在在去这样做的。

追踪先贤张謇足迹,一定意义上就是学习中国近代史。张謇是身处动乱变革时期一位从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积极探索开拓性人物,在他身上有封建士大夫原有的深厚烙印,然而,勤于学习思考、走向救国救民的张謇已经拥有了较为现代的意识和世界的眼光,于是,他一边周旋于各种思想、各种力量之间,试图走出一条平和而震荡较小的转折达新之路,一边在家乡进行广泛而生动的试验。然而,发展的潮流并非他一个人、一己力量就能把握,时代的洪流还是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倒是在家乡南通的工业化、城镇化有了整体、全新的推进,客观上提供了一种样本式的经验,引各地效仿、借鉴。百年过去,纵观张謇70多岁一生,回眸他当年的所言所行,作为企业家的张謇实现了人生学业上高峰外在实业上的又一座巅峰,耸立在九州大地,成为新时代企业家和工商界参照、学习的榜样。这是张謇当时始料所不及的。

亲:请记得给好评哦!

  • 0
  • 0
  • 0
  • 0
  • 0
  • 给力
  • 淡定
  • 学习
  • 坑爹
  • 打酱油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确定
最新评论
  • 1 起跑线上的奇迹
  • 2 突出“三个聚焦”,持续深化政治巡察
  • 3 “巧思妙解”玩数学 模拟试卷下载
  • 4 阅读海门
  • 5 智商·情商
  • 6 求糊涂心境
  • 7 “尿素干部”
  • 8 运用矛盾论 解决“不平衡”
  • 9 2020年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出炉
  • 10 碗净则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