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审美的参与,孩子的思考是不完整的
看点艺术和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审美教育,如何走出现有的尴尬处境?作者分享了两个孩子在加拿大读书期间,在各个领域进行艺术表达的经历。正如杜威所说,没有审美的参与,思考是不完整的。加拿大的小学教育,将艺术和美被作为一种通用语,浸透在所有科目的训练之中,培养孩子独特的个人风格、创意表达、跨学科能力,以及细腻的生活体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湖畔问教 (ID: Hupanwenjiao)
文丨万鸿 编丨Jennifer
美是什么?
是考级还是升学加分?是为了语数外可以放弃的副科,还是实在成绩不好可以混个艺术生?是只有有天赋的人可以追求的特权?是“仓廪实”才能追求的上层建筑?是无用之用?
如果美是这样,美之为美,斯恶矣。
加拿大的小升初和高中省考没有美育加分,但几乎所有小学文科作业都要求加入插图、设计甚至表演。美育作为一种通用语,浸透所有科目的学术训练。
当我们被严肃的标准化答案所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遭忽视的时候,加拿大的小学教育,正在将各种领域都当做潜在的艺术形式来看待。
应试教育的方法搞不出素质教育
请为生活而艺术
毕加索说:“每个小孩都是一名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让长大之后的我们仍然是一位艺术家。”
加拿大的方法是不增加美术课课时,而是将绘画教学,变成理解美之要素的多种途径。让孩子们得以明白:你必须精心编排富有创见,才能摆脱表面的相似。
比如新学年需要准备口头和书面的自我介绍,每年换老师换同学,自我介绍的版本都不重样。这学期对六年级学生的文字要求是回答一些社交倾向调查,手绘要求是自画像加最喜爱城市的背景。
▲左:弟弟画了苏州园林景观;右:哥哥画了纽约的摩天楼与蒙特利尔同宗的纽约Bagel面包,旧物改造的典范设计highline park。
在很容易随波逐流的个人介绍上,老师引导孩子观照自我的社交风格,以便于他人选择最令你舒服的方式来沟通。不光要求言之有物,还要求能传达个人信息的画面。
六年级上学期,学校把常见的面试题和作文题《我的职业理想》变成了美术课堂作业,要让同学看见你的画一眼就猜到。
弟弟画的手术灯、手术床、人体模型,反映出他平时对医生从业环境有观察。哥哥把自己画成了身穿礼服、手握奥斯卡小金人、背后一排摄影记者和闪光灯的名导,表达出他对导演这个职业高光时刻的向往。
▲左弟弟、右哥哥的课堂美术作业。
这些画面信息和文学词汇一样,是孩子自己的提炼,是重要的个人符号。
社会学是法文授课的,老师会带孩子们实地参观水坝,在学习水坝的科学原理后让孩子们画一张科谱插图,标注出重要构成部分。我家两个小子就不照着横截面临摹,而是自己补充了水坝的不同透视角度,因此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作业。
我说老师只是为了让你们记下这几个法文单词对应什么位置而已,完全没必要展示水坝的立体感。他俩却说这能他们加深自己对水坝全貌的理解,生词画着画着就记住了。
▲上哥哥、下弟弟的水坝科普插图
再比如一项法语作业是《万圣节美容酬宾海报》,要用上新学的美容生词。他们在课堂上画了线稿,写了简介,带回家涂颜色借用妈妈的珠光颜料。
▲上哥哥、下弟弟的法语生词作业,了解POP商业促销海报。
在加拿大,这种结合美育的作业要求五花八门。虽然中国读小学时也常有手抄报的作业,但不会要求当天完成,更不会为了记几个生词而动用画笔。
当有些家长们一方面送孩子学画参展评奖,一方面奔走相告哪款喷墨打印机自带好多手抄报的模板,愣把学美术的时间与其他学科隔离。
我特别想说,模板让小孩子不懂章法不顾体例,画画可以“急就章”,但不要用模板,因为视觉系统的设计也训练着逻辑。
现代艺术教育,“大美术”是显而易见的趋势。从“纯美术”到“大美术”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
从闲学到显学
艺术是一门通用语言
艺术以前被认为是“情感化”而非“智力化”的,所以它是美好的但并非必要的。这一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跨学科专业和就业机会所颠覆。
因为疫情,教学计算机化日益受到重视,数字艺术的思维方式也被提上日程。
儿子所在的小学,六年级的英语作业已经需要使用排版,老师要求做一个报纸头版,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远征军在比利时战场上击退德军毒气战的新闻,模仿当时战地记者的口吻再现历史。
▲上哥哥、下弟弟的战地小报,据说有同学出了火烧火燎报纸边缘的创意,四两拨千斤,比哥哥苦心制作的头版赚眼球。
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人工智能、VR/AR/MR等引导的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形势下,人们每时每刻都消费着海量的视觉文化。美术教育要担当起的责任,正是不能用数据和算法概括的创意部分。
艺术是一门通用语言,为不同国界和文明间的人们提供新的对话平台和方式。北美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正在放弃小众的纯美术绘画技巧,而转向大众传播的设计应用和人机交互。
艺术教育
不是假设自己比孩子更了解世界
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英语课有过一个演讲作业,每个学生选择一位冰球名将为他立传。老师发了统一的三折页纸,这样全班的作业纸订起来就是一本书。
▲哥哥做的冰球名将传,图表是最高级别奖杯在他长青运动生涯中年份的分布。
▲弟弟做的冰球名将传,图表展示的是他在运动员、教练、俱乐部经营者、体育解说员之间的职业角色转换。
英语作业不光有战地新闻、人物传记、纸媒排版,还有新闻发布会、答观众问、图书装帧。
虽然文科老师经常布置美术作业,但加拿大的美育不是进行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艺术不是让学生了解对文化品味造成影响的政治力量,美学判断也从不成为社会、政治、经济角度的判断。
俩小子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英文必读书Artemis。这部小说涉及天才儿童、黑科技、原生家庭影响、亲子关系倒挂、犯罪动机、女权、法律与情理的冲突、高危职业、古老魔法、不明生命体、航天新型材料、监控设备原理、警局职场关系等等……
除了每一章的阅读理解题,还有两项大作业:一项是扮演该书作者或扮演媒体记者,两人一组,在全班观众面前来一场访谈;另一项就是做一个通缉令并发表演讲。
其实表演和作画都加不了什么分,还是要看文本。但艺术教育就这么贯穿在小学的大部分文科作业中。只有精心而富有创见的视觉效果,才能让小观众们连看十几个文本不疲倦吧?
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经所言:
没有审美的参与,思考是不完整的。
因此审美不能从智力探索中被分离出来,这种艺术教育的思维方式适用于其他任何门类的教育领域,并不需要为美术、表演增加得分的权重,因为艺术需要最不功利的去学,才能帮助他们在大环境面前维持自我,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