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茉莉工坊” 让江海文脉“活”起来
本报通讯员周婧
蓝白交织的印染、婉转悠扬的山歌、诗意流淌的词曲……今年暑假期间,海门街道定点打造解放西路社区“江海文脉·茉莉工坊”,“茉莉花开 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系列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从“一老一小”的代际互动到留守儿童的沉浸式体验,从传统技艺的亲手实践到文化根脉的深度触摸,每一场活动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江海本土文化的神秘大门,让悠悠文脉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一块布的千年非遗课
“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用板蓝根、蓝草染色,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啦!”在志愿者的讲解声中,辖区青少年沉浸式聆听蓝印花布的历史、工艺与民俗故事,在蓝白交织的艺术世界里感受传统印染魅力。
大屏幕上,“百福图”福字环绕,“年年有余”包袱布鱼儿灵动,每幅纹样都藏着吉祥寓意。“我们家以前就用这种布包贵重东西!”李光清爷爷指着布样,向孩子讲述旧时光记忆。从拷花上浆到入缸浸染,再到漂洗晾晒,一方白布经多道工序蜕变为独特的艺术品。老少分工协作,刮浆、染色时专注的模样真像一位位手工匠人,现场满是温情。简约的蓝白之美,不仅饱含历史厚重感,更藏着东方智慧,是海门人代代相传的匠心接力。
一曲乡音的代际共鸣
“三天勿吃盐齑汤,脚骨郎里酥汪汪哎……”悠扬的歌声在实践站里回荡,“山歌新唱 音乐工坊”热闹开场。来自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以《淘米记》为例娓娓道来:“‘淘米洗菜江河边’的唱词,藏着我们江海人家的日常。”她结合经典唱段,解析山歌里的渔耕生活、婚嫁习俗,台下老人频频点头:“这唱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日子!”
海门山歌非遗传承人陈倩琳一亮嗓便惊艳全场,《淘米记》中“手拿淘箩河边走”的甜美唱腔,伴着轻快节奏流转,老人们跟着轻轻打节拍,孩子们晃着小脑袋听得入迷。学唱环节,陈老师逐字逐句指导,孩子们学得认真,跟着老师反复练习;老人们则凭借儿时记忆,主动帮孩子们调整节奏,稚嫩童声与醇厚老音交织,让古老山歌在新时代有了新韵味。
一首诗词的千年浪漫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声琅琅中,“一老一小”齐聚一堂,在“讲、诵、答、写”的沉浸式体验中,追溯诗词脉络,品读海门籍诗人卞之琳的文字之美。志愿者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最后落脚于海门籍诗人卞之琳的作品:“我们海门的江海风光,都藏在他的笔尖里。”她解析《断章》里“桥”与“月”的哲思、《乡愁》中“江海”承载的家国情怀,台下老人轻轻点头,孩子们好奇提问。
“诗韵声扬”环节,老人与孩子并肩朗诵《乡愁》,交织出动人的代际共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下一句是什么?”“我知道!是‘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艺比拼”环节,抢答声此起彼伏。活动尾声,草根书法家姚荣华挥毫示范,临摹《断章》,墨香袅袅中,文字成为跨越年龄的纽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