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9月16日

护“e网安全” 享“e网无忧”

本文字数:1166

□本报评论员沈若男

清晨,智能闹钟根据睡眠周期定时将我们轻轻唤醒;上午,AI视频会议软件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与各地同事协同工作;中午,外卖平台通过算法为我们推荐最合口味的美食;夜晚,我们在各个网络空间放松休闲、便捷购物……

我们已然奔腾在一条纵横驰骋的数字高速公路上。从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到如今万物互联,人类只用了短短50多年。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超29小时。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无处不在:“感知触角”不断延伸、“数字交通”耳目一新、“智慧社区”护佑平安……但与之相伴的是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复杂隐蔽:网络诈骗、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系统攻击……网络安全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个人权益的重大议题。

昨日启幕的“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便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既要享受“e网无前”的便捷,也要守护“e网无忧”的安全。

护“e网安全”,需要从技术到意识的全面转变。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只有构建起与时俱进的技术体系,才能让数字网络真正赋能高质量发展,让创新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然,只依靠技术防护,网络安全绝不可能“高枕无忧”。因为超过85%的安全事件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弱密码、点击不明链接、暴露个人信息……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安全防线的突破口。今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强调“网络安全靠人民”,这就意味着,网络安全不再是技术专家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个数字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护“e网安全”,更需要从个人到社会的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的特殊性在于其联动性。一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一个环节的漏洞,可能波及整个生态链。政府一方面要做足“加法”,在法规、机制、标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筑牢安全堤坝,夯实维护网络安全的“硬实力”;一方面要做足“减法”,持续开展“清朗行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侵犯公民隐私、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清除网络“杂草”,优化网络生态。社会组织可发挥桥梁作用,开展宣传教育,将网络安全知识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给不同群体,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而作为普通网民的我们,应当主动学习知识,提高防护技能,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成为网络安全的坚决维护者而非破坏者,形成守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

网络虽无边,安全却有界。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安全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当守护网络安全成为习惯而非任务,成为文化而非规定,我们必能真正实现“e网无前”的数字梦想,让数字文明之舟在智慧浪潮中行稳致远。

 

网络安全进校园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网警为实验附小学生作网络安全专题讲座。

图二:首开东洲初级中学组织学生签名承诺。

图三:海兴路社区在蓓蕾幼儿园开展活动。

记者何天宇

通讯员晁葵葵

高乐 沈雷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