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东布洲
2025年07月16日

海门名人传

(连载)

本文字数:2501

(上接6月7日A4版)

奠基治厅第一人

——口碑堤碑德政碑主徐文灿

□周世康

当合口处只剩几十丈宽的缺口时,江流越来越急,江水也越来越深,在大堤南侧竖门板、横船只等既往的阻缓水流的措施越来越难实施。在前伸的大堤顶端,抛下担来的土,犹如大风扬灰,倾倒之刻水花也不起一个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用麻袋装满沙土(俗称土牛),几个一起抛下,也随即被汹涌的江流冲走。数次数十次地组织突击,但都以失败告终。面对相向延伸而来的大堤,听任缺口处江流傲慢地奔流,就是再也难以靠拢一尺,乡绅民人纷纷叹气,束手无策。而徐文灿斗志不减,并鼓舞大家坚定信心,事在必成。年关越来越近,工程暂时收工,冬天,就这样过去了。

工程停下来了,徐文灿的脚步没有停,他还常去工地。有时带几个随从,有时请几位有这方面经验的行家,有时是单身一人。他要观察分析原因,要集思广益找到办法。他的决心没有动摇,但他心里十分明白,一时的不动摇能够做到,但找不到对策、出路,那决心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没有意义,更不能维持住群体的决心。他到底在哪里受到了启发,或者是谁给他出了良策,未见记载,但这段歇工的日子他肯定没有空度。第二年春天开工以后的进展,《徐公堤碑》刻写得清清楚楚:“明年春,昏夜见红灯千百,涉水纷来,及新堤而还也。众讶为神,额手祷祝,次日就其涉处弯环筑土,土坚力省,一日而堤成。堤长二千一百八十丈,广一丈四五尺至三四丈,按水势之缓急而宽狭因之。”这段文字所述颇有神秘色彩,实际上堤成的原因讲得明明白白——“弯环筑土”,大堤不再是直线前行了,而是顺应水势缓急堤身相应曲弯,水流急处堤身形成内曲的弧度,延缓分解水流正面的冲力;并且,堤岸宽度也不再一个尺度,在那些承受急流的堤段,最宽的达四丈,大大提高了堤身的抗冲击能力,而水流一般的堤段,堤身只有一丈四五尺宽。这两条起关键作用的措施,是徐文灿在停工时段调查研究得来的,还是另有出处,人们至今已无法弄清了,但它的出现,却是一个神示的场面:“昏夜,见红灯千百……”这人间不见的场面,令人惊讶给人启示使人鼓舞:今有天意神助,大堤必成!于是,第二天群情振奋,众志成城,一日就全部完工,高奏凯歌!

二千一百八十丈的大堤筑成了!从此,江中之厅境与平原之大陆“无缝对接”,从生活必需品到生产资料,从负笈求学到人文交流通道顺畅。而且,原来被江流隔断的州厅之间的民人,既不再因风大浪恶时而无法来往,也不再有被陡起的怪潮急流淹毙的祸患了。徐公堤把初建的海门厅从被四周江面封隔的闭锁环境中解放出来,居功甚伟。出乎意料的是,徐公堤还成就了另外一件大好事,使海门厅堤内的诸多沙洲几年中相互连接而成平展展的大沙洲,堤外, 则是涌现出了更多的新沙。

古海门裁县为乡的康熙十一年(1672)及其前后的二三十年中, 长江水直抵张謇后来所建的老通吕公路,有史料说,老通吕公路的部分路段就是长江北岸的堤岸。《康熙两淮盐法志》的余东盐场图,五里墩等都在江边,《乾隆两淮盐法志》的余东盐场图上,出现了今位于四甲境内运盐河南岸的梁家店等,但去江边不远。这些表明,那一时段,从余中四甲八索余东六甲弯弯曲曲到吕四等一些老镇往南,就是辽阔的长江江面。自1690年往后,长江北侧陆续涨出众多沙洲,其中就有后来通州划归海门厅的十九个沙洲。当时它们纷纷出水,但是互不相连。徐公堤筑成后,流入海门厅沙洲的最窄处十里宽的大支流被堵住了,这大大改变了徐公堤北至长江北岸间这一区域环境的整个水流状况。潮涨潮落中进出的水流水速水量变了,波浪的大小范围频率变了,海潮顶托江流的位置变了,水沙运行的环境相应变了,水中沙粒直线下沉的速度,以及原有沙洲上因水流变化而引起的芦苇等各种植物生长的密度蔓延的广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堤北广大区域各沙洲间原有水道淤积加快,不断地甲连上乙,乙连上丙,原先水与沙洲组成的地理面貌,较快地被一马平川的陆地所代替。就在徐公堤筑成不到十年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徐公堤北“悉成良田”,引发了通州与海门厅争地矛盾,省巡抚不得不派王姓官员来主持划界。不久,又引发了东西向的通州与海门厅的陆地界线不清,上级又派官员来划定各自边界,这就是后来挖成至今犹在的海界河。

堤北陆地蔚然一片,堤南的大江中,自堤成之后,竟也“涨沙累累”!长江每年携带五亿多吨泥沙奔流而下,至喇叭形的长江口,水面一下子变得宽阔,加之海浪顶托尤其是海潮每天的涨落,江水流速减缓,泥沙直线下沉,沙洲隆起。徐公堤堵住了长江的一条支流,导致了整个江面整个江流动力结构的改变,江流主泓稍向南移,堤外江中便沙洲并起。成书于1805年的《嘉庆海门厅志》中写道:“……徐公堤之筑盖举,当日便于民者行之,而其后,堤之南北,皆为沃壤。且大江之中,涨沙累累,岁增数十万亩,迄今全境俱成平陆。丽于通州,巩固无虞……”“良由徐公堤既筑,则堤之南北,及由北转东,深洪浅渚,尽成平陆。”此厅志撰写者崇明岁贡生董曰申的记述当然令人鼓舞,他说“皆为沃壤”“俱成平陆”,而且“丽于通州”,即其辽阔平展、一望无垠的丰饶壮美,超过通州。1805年,距徐公堤截断十多里宽的江流仅只三十年,这种“换了天地”样的天翻地覆式的变化,出乎人们意料,可能徐文灿自己也未曾料及。

沃野千里,吸引了大量移民,第一波海门人口快速增加的高潮,出现在这一时期。另外,一些有名的大镇也大多于这个时段起步发展,如麒麟镇。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即徐公堤筑成以后的第三年,崇明商人沈大成谋求向外发展,来到海门县东洪沙转水漾买田八窕,造房一百五十余间,奠基建镇。建镇之初占地八窕,镇区面积约零点一八平方公里。居民多数为由江南、宁波、福建等外地商人迁徙而来,及一部分弃农经商的本地人,约近二十家,百人左右。乾隆五十五年(1790),贵州遵义人王恒以举人身份来任海门厅同知,他看到徐公堤“之南北的水滩沙渚尽成平壤,增赋数千顷,增户数万家,士子吟诵,牧竖歌讴,与鸡犬之声相杂”,他由衷赞叹这“皆徐公倡议为民,与诸绅士急公襄赞之力”!他感到“公为前事之师”,自己到海门任职,非常可惜的是没有能当面拜见徐公;他觉得不能听任徐公的不朽之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于是就据实撰文,“勒石于堤上,仍构亭以复焉”。这就是《徐公堤碑》。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