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门地名雅趣
□黄滨逊
地名是历史的密码,是时光的印记。海门这片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土地,它的地名中既蕴藏着无数沧海桑田的故事,又蕴含着许多先民的智慧和诗意。
“海门”,先不说她的山清水秀,物华天宝,光说“海门”这个地名就已经是一个绝妙的隐喻了。明代以前,这里还只是长江口外的一片沙洲,渔民称之为“东布洲”。明万历年间,江水改道,沙洲与陆地相连,始有“海门”之称。这个“门”字用得极妙,既是地理上的门户,又是心理上的屏障。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写道:“海门者,江海之门户也。”一语道破了这个地名的双重意蕴。
“余东”之名,是古人命名之雅趣。此地本是长江最东端的沙洲,却以“余”字自谦。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在此筑城,取名“余东”,暗含“余地东来”之意。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余东城,明嘉靖中筑,以御倭。”如今城墙早已湮没,唯有这个名字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三厂”之名,看似粗陋,实则大有来历。清乾隆年间,因这里设有三个盐场,故称“三厂”。盐民们在此煮海为盐,留下了“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壮观景象。清末状元张謇在此创办大生纱厂,将“厂”字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个简单的“厂”字,串联起了从传统盐业到近代工业的沧桑巨变。
“常乐”之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据《海门县志》记载,此地原名“长乐”,后因避讳改为“常乐”。清代学者焦循在《易余籥录》中写道:“乐不在外,而在心之常。”这个名字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生动体现。如今镇上老人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守护着一份难得的从容。
“麒麟”之名,则寄托着农耕时代的美好祈愿。据传明代有麒麟现于此地,视为祥瑞,故而得名。清代诗人袁枚曾赋诗:“麒麟本是太平兽,现身应在圣明时。”这个名字承载着先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如今镇上的麒麟灯会,依然延续着这一文化记忆。
“天补”之名,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突遇暴雨,龙袍淋湿,在此补晒,故称“天补”。可地方志记载分明是“田婆镇”,因明代有田姓婆婆在此施粥而得名。老百姓才不管这些,照样指着镇口的晒场说:“瞧见没?这就是当年晒龙袍的地方!”历史的真假早就被海风吹散,留下的却是活色生香的故事。
这些地名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海门从沧海到桑田的变迁。它们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先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这些充满诗意的地名,依然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根脉。
海门的每一个地名都韵味十足,风雅有趣,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晶莹剔透,折射出海门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散发着海门百姓草根文化的阵阵清香。当我们轻轻念叨这些名字的时候,仿佛听见江海的涛声,看到先民的身形,真切感受到这片泥心夹沙土地的跳动脉搏。这或许就是地名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们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施敏 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