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更多环保举动 赠未来更好生态
□本报评论员谦一
春回大地,不少市民外出拥抱大自然。樱花、桃花、玉兰、二月兰、美人梅……竞相开放;在公园、在景区、在长江边、在蓝天白云下……笑声不断。近年来,海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市民享受阳光、绿地,听鸟语,闻花香。在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应尽自己所能呵护大自然,让这份幸福一直延续下去。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发起“地球一小时”全球活动,号召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关闭不必要的电源,以表明对保护地球的支持。“为地球献出一小时”的主题将延续至2030年,以此呼吁加大应对气候、保护自然的行动力度,构建“自然向好”世界。这是我们人类的态度,更是一份付诸行动的决心。
在海门,良好的自然生态来之不易。从关闭化工企业到新建公园绿地,从节能减排到绿色出行,志愿者来到大街小巷传递环保理念,一项项节能举措逐渐成为全民自觉。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海门绿化面积逐年递增,东布洲的芦苇荡成为候鸟的驿站,1216类物种在这里共谱生态乐章。清晨的鸟儿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青蛙和知了在城市里开起了音乐会……
然而,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海洋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加速,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等等,让我们面临更大挑战。“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既表明我们的态度,更能将环保意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当然,我们能做的,肯定不只是熄灯一小时。绿色出行、降低噪音、关闭不必要的灯光,可以让地球负担没那么重;节约资源、垃圾分类、保护水质,可以让地球生生不息。尤其在垃圾分类方面,虽然人们有了强烈的分类意识,但分类知识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盲区,如化妆品的瓶瓶罐罐该扔往何处,厨房的玻璃瓶该如何正确处理,旧衣服回收处在哪里,厨余垃圾是否能做到干湿分离……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保护地球,需全民携手。政府部门定不能停下植树造林、打造生态河道、扩大宣传力度的步伐;志愿者们还需继续走在前头、做起示范,通过公益活动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大市民要积极主动接收环保知识,并将其融入生活,让节约能源、保护资源成为一种习惯;我们还应从娃娃抓起,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爱上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呵护大自然,让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成为一种本能。
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希望。只要我们初心不改,坚持不懈,定能破局找出更多发展的机遇和动力,让子孙后代永远是最受大自然欢迎的好朋友,在每年春暖花开时,都能和大自然快乐赴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