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学观察
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张华杰
县域是城乡统筹、城乡联系和城乡融合的链接纽带。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县域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当下,县域高质量发展既面临重重压力与挑战,也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因此从人文经济视角,在县域这一重要场域,观察研究人文经济发展实践样本,探索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的现实路径,总结梳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县域人文特色,打造县域特色经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县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而文化的力量可以转换为物质的力量、经济的力量。人文经济学是以“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以“文化赋能”为经济发展范式,实现文化兴业的经济增长效益,县域人文经济关键在于县域人文资源的梳理和人文基因的提炼,挖掘县域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符号体系,将其放置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谱系和世界文化的现实谱系中,呈现县域人文资源的普遍价值。
海门以“张謇故里、诗画海门”作为县域特色和人文基因的特征表达,在千百年来追江赶海的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精神特质,打造“江海之门”特色标识,《打响“张謇故里 诗画海门”品牌 绘就江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和优秀案例”名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张謇故里景区“弘扬张謇实业精神打造古镇文化地标”获评第二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二、营造县域人文环境,培育县域美学经济
县域人文环境的营造,强调以普通人的视角、以满足群众的个体需求为诉求进行地方要素的总体营造,包括生态、产业、社会和经济环境,注重功能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兼顾地方认同性与社会沟通性的融合。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统筹好城区大街小巷、乡镇集市小区、村落田埂地头等场景要素,统“人、文、地、景、产”等创生要素,进一步激发县域人文资源的创意活力和文化赋能的价值动力,布局多元业态,形成独具地方美学特色的文旅产业集群。海门抓住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强化规划引领,统筹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形成“一核、两片、两组团”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空间特色塑造,构建“一廊道、四片区、六配套”文旅空间布局。
三、加强县域人文治理,推动县域认同经济
县域作为一种城乡空间和社会结构,其经济发展体现为城镇化历史性演进和乡村振兴空间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其治理是一种包容性和韧性都很强的多元主体型治理,通过人文精神和关怀的价值体现,展现出浓厚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其根本是推动“人”的现代化,通过县域认同的达成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海门深入挖掘江海文化、移民文化、垦牧文化等现有历史遗存的文化价值,坚持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探索江海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创新发展和价值提升,推动县域人文认同,培育民宿、研学旅游、创意农业等文旅新型业态的产业集聚,在政府引导下逐渐显现出特色文化展示、地方经济拉动的综合效益。
(本文系南通市党校系统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党的建设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DJZX035)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