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聚焦
2024年10月01日

“家门口旅游”真香——

特色农文旅释放乡村新活力

本文字数:2447

本报记者彭炜峰

通讯员徐菲菲 朱政谕

国庆长假“去哪儿玩”成了不少人热议的话题,除了“诗与远方”,“家门口旅游”也颇受青睐。放眼海门大地,各地的农文旅活动异彩纷呈:采摘、垂钓、露营、烧烤……这些多姿多彩的农文旅好“丰”景,不仅为秋收的锦绣画卷再添新亮点,也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农文旅添彩乡村新“丰”景

“周末带孩子来一场家门口的旅行,是很有意思的。”近日,家住市区的施先生带着家人驾车来到余东镇富民村,体验挖藕活动。他说,从家里到村里只要20分钟,非常方便。

近年来,余东镇富民村深挖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乡村露营、乡村集市、篝火晚会、农民丰收节等农文旅活动,增加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保持吸引力和热度,让人气旺起来。不少村民也借此机遇,学习新本领,有了新收入。“眼下正是富民村莲藕成熟的季节,最近一个月的周末,都会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挖藕。富民村党总支书记盛冬华告诉记者:“我们这边不仅可以体验挖藕,还有如何制作藕饼、了解莲藕的生长习性等,有一整套的体验流程。”

走进藕塘边的稻米文化体验馆,记者看到正有家长带着孩子给藕削皮、切片、加碎肉、裹粉,忙得不亦乐乎。随后,一个个新鲜的藕饼被梁红平师傅放进翻滚的油锅中。“我周六、周日就过来帮忙,蛮开心的。”梁师傅告诉记者,稻米文化体验馆里有厨房、烧烤架,天气不好的时候,大家可以在室内开展活动。“为了让滋味更好,梁师傅还特意去学习了烧烤技术,自学了烹饪。”盛冬华说,“近两年,我们富民村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文旅发展之路,基本每周都会承接一些活动。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增加一些项目,增添一些适合农村旅游的设施,让我们村的农文旅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在我区农文旅发展路上,还有其他许多镇村的身影。“现在去海门的一些村镇游玩,不光是走走看看,也总会有好吃的、好玩的,变化真的很大。”施先生是徐州人,5年前来到海门工作,并定居在海门。他说,现在已经熟悉了海门好多村镇,只要双休日有时间,就会挑时间和家人去体验一下。

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区镇特色化品牌打造,张謇文化、江海文化、家纺文化、红木文化、沈绣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动漫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已成雏形,“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日益彰显,涌现出“家纺村”“红木村”“枇杷村”“少数民族村”“博士村”“海鲜村”“动漫村”“艺术家村”“特色果蔬村”“农民画村”等一大批主题特色村落。

下一步,区文广旅局将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突出本地乡土元素,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推出文化研学游、生态田园游、休闲度假游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海门乡村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家庭农场成乡村旅游新热门

连日来,位于三星镇的方人也家庭农场内,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葡萄,农场的池塘边站满了钓鱼的人,不远处小朋友在采摘新鲜蔬果,现场一片热闹景象。“在我们海门,集淡水渔业、果蔬采摘、家禽养殖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挺多的,周末我常常带孩子来这里体验钓鱼、采摘的农家乐趣,饭点还能带家人在附近吃顿绿色健康的农家饭。”家住市区的吴女士说,平时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周末带孩子体验乡村游,也能让自己得到难得的放松。

家庭农场是我区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的重要产物,与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联盟这四大经营主体并驾齐驱,是我区农业强区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如今,不少家庭农场追求多元化经营,不再只是单一的种植、销售。“我们农场水果品类丰富,可以垂钓、采摘,假期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一直和我建议,要是这边能有吃饭的就更好了。”在余东镇启勇村的春野家庭农场,农场主姜丽春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规划,“上个月我新租了一块地,准备增加餐饮,这样就能在周末、小长假中吸引更多的游客。”

近年来,海门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依托自然生态和乡村休闲资源,积极推进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家庭农场样本监测制度,定期采集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信息;调研走访全区各类特色家庭农场,详细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面临困难、农场建设、运作模式、市场效益等,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此外,我区将各级财政资金向家庭农场倾斜,以此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经营水平,增强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我区共拥有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50家,较去年增加3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02家。

多村联建打造文旅精品环线

“放假到这边来转一转,还是挺有意思的,基本上吃的喝的玩的都有。”上周六,市民吴先生带着家人来到常乐镇游玩,一家人在汀村品尝了咖啡,再去隔壁的官公河村玩一玩,那里有露营、烧烤……

一条线路即可体验农耕文化、露营野趣、景区生态、鲜果采摘等各具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在常乐镇,这条贯穿中南、颐生、官公河、八烈四村的旅游精品线路,已成为乡村游的热门目的地。走在这条旅游环线上,记者发现满目皆风景。

近年来,常乐镇文旅产业如火如荼,主镇区周边的中南、颐生、官公河、八烈四村也乘着东风,打造起各自的文旅名片。然而,各村“单打独斗”,文旅产业单一,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导致这些村旅游经济不温不火,效益不高。为实现文化共享、共同发展,2021年起,常乐镇依据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资源各具特色等条件,探索“四村联建”机制,促进“串点连线成片”发展。

一条路串起沿路风景,引来四海游客。

如今,集合张謇故里小镇、颐生酒厂、乐番天、九龙岛湿地、汀村于一体的精品环线,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欢迎,纷纷前来打卡。“三面环水”“交通不便”,曾经被打上这些标签的官公河村,第一年就享受到了“四村联建”旅游线路带来的红利。“现在的官公河村,依托九龙岛文化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海门地区有名的旅游村。”该村党总支书记黄俊亮介绍。去年,九龙岛文化湿地公园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产业营业额超过50万元,旅游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