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沙,我的第二故乡
□ 朱亚兴
身居闹市,但我心中记挂的仍然是南通最美乡村的永隆沙——海永乡。
我第一次到永隆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还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约了三个小伙伴去那里开沟平地干临工,住的是草棚,喝的是咸水,吃的是大食堂。永隆沙四面环水,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十几天后,我们就都回家了,心想:从此应该不再来了。谁知,我和永隆沙的缘分才刚刚开始。1977年,临江公社党委决定委派我和另两位同志到永隆沙领导新开垦的向华大队。走马上任,只见眼前一大片的荒白滩,岸边一对对的芦柴棚里住着互不相识的全县各地迁移过来的群众。我们与群众一起研究办法,一起开沟造田。苦干一冬春,第二年就获得了亩产皮棉超百斤的好收成,一下子稳定了人心。创建一个新垦大队,工作可是千头万绪,从筑路建房到通水通电,必须亲力亲为,逐项落实。如通电一事,我与崇明供电局协商10多次才谈妥,但所有器材都要我们自己采办,奔海门,跑上海,风餐露宿,艰辛备尝。
1980年,向华大队建立党支部,任命我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搞多种经营,帮助群众致富。由于我们的住房规划起点高、管理严,所以向华大队至今在永隆沙是唯一保持原样的村庄,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看上去心情舒畅。
1988年,我受永隆沙党委领导委派,调到建材厂任厂长。这是一个建厂刚二年的砖瓦企业,资金短缺、效益低下、管理混乱、人心浮动,而我又是一个搞了10多年农业的人,对管工业一窍不通。但想到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既然党把这副担子交给我,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过去。于是,我经常和职工一起参加劳动,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依靠全厂干部职工,改革管理,技术创新,苦干一年,扭亏为盈,苦干五年,还清建厂时的全部空头支票和银行贷款,利润逐年上升。1995年净利达114万元,1995年至199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百强企业”,是全市唯一进入百强的砖瓦企业。
1997年我调到乡企管站任站长,乡里把建材厂通过公开招标承包给私人经营,上缴乡财政的承包款从当时的每年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每年60多万元。但为了保住这个永隆沙唯一的集体企业牌子,我的建材厂法人代表资格至今没有换。虽然退休多年,但义务还要尽一点。现在我居住在海门市区,但每年都要几次到永隆沙走一走、看一看,它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变化都使我惊喜和感动,因为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